洞察“风云变幻” 传递“阴晴冷暖”——“新媒体看苍南”走进气象

时间: 2024-04-28 20:27:42 |   作者: 工业用品

详细介绍

  风雨雷电的数据是如何收集的?一块禁止入内的警告牌后面藏着什么秘密仪器?每天送达市民手中的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日,“新媒体看苍南——走进气象”活动举行,来自人民网及市县各地的新媒体代表和网络大咖们陆续走进苍南国家气象站、县气象台、科普体验室、演播厅、校园气象科普基地、日月潭农业小气候站、霞关区域自动站等地参观探访,了解苍南气象事业的发展变迁,看专业气象人怎样在风云变幻中解读“天语”,传递“阴晴冷暖”,不断推进气象工作大众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

  6月27日,天气的反复如热恋中的情人,时而倾盆大雨,时而阳光普照,时而乌云遮日,总有点任性。在这样的天气和气象专家聊聊“天”,近距离感受“风云变幻”,观看“捕风捉雨”的科学利器,探究“观云测雨”的奥秘,可谓别有一番滋味。

  采风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苍南国家气象站。从岩头山脚下,沿着碎石路上行数百米,见到一块较为空旷的高地,这便是苍南国家气象站了。走进地面观测场,许多仪器设施分布在空旷的土地上,旁边还有一桩小楼房,这就是苍南国家气象站的全部“家当”。那些气象探测仪器,有细长的、有方正的、有圆柱形的,外行人是瞧不出什么名堂。但在县气象局副局长董大治眼里,这些可都是宝贝。天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这些与我们每天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可都来自于这些宝贝仪器。

  细细长长的铁塔是测量风速风向的,感应设施在铁塔顶端;方方正正的百叶箱里藏着温湿度传感器;圆柱形状的仪器是翻斗式降雨量传感器,可自动测量降水量;地表浅层地温观测场内埋着数根地温表……有了这些设备,及时、详尽的气象数据便能悉数获得。站在观测场内,新媒体代表一边好奇地观察每一件仪器,一边认真聆听仪器用途和工作原理介绍,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专家的解疑释惑,让气象要素的神秘面纱得以一层层揭开。

  苍南国家气象站位于灵溪镇岩头村岩头山山顶,海拔高度为118.7米,主要承担地面气象观测任务。“这是我们苍南第一个国家气象站,2013年12月31日正式启用,不仅填补了建县30多年来的空白,这也是全市首个自动新型观测站。”县气象局局长华立新说,该气象站点的所有气象数据都会自动传送到省气象局和国家气象局,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服务。目前,我县有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和3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

  窗明几净、气派上档次,是大家对县气象局办公大楼的第一印象。据华立新介绍,直到2014年3月搬迁至新办公大楼以后,气象局才摆脱了没有办公场所的窘境。苍南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水准不断提高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格外的重视和省市气象局的精心指导。

  在县气象局一楼有一处气象科普展示厅,科技感十足,藏着万千气象。新媒体代表走进展示厅,工作人员随即关上了大门,灯光暗了下来,什么样的精彩即将上演呢?大家满心期待着。在嵌入式影像、声音模拟、风感效应、光感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刮风、降雨、打雷、台风、下雪等不同气象现象以4D的形式精彩呈现。逼线D效果,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阳光、闪电、台风、下雪”等风云变幻。模拟下雪时,雪花飘洒下来的瞬间,蹲在地上的人躲避不及地被洒了满头的“白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你知道这份每天都要送达到市民手中的“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吗?来到气象局,怎么能不去气象台一探究竟呢。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被社会广泛知晓的一项气象工作,尽管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但苍南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员还是为之付出了100%的努力,时刻揣摩“老天爷”的心思,努力解读“天语”,及时传递“阴晴冷暖”,努力让预报更加准确。县气象台台长万小雁说,呈现给百姓的天气预报虽然只有“晴转小雨”“阴转多云”等简短易懂的几个字,可对预报员来说,一句话、几个字的背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一条天气预报产品的制作发布,需要经过气象数据的接收处理、产品分析、天气会商、预报产品发布等步骤。

  有新媒体代表对手机APP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了一些质疑,并询问老百姓如何才能够准确掌握天气情况。县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为了减小预报偏差,预报员每天的预测结果都会被录入预报考核系统,作为各级预报员技能考核的依据,而这一系统的考核标准异常严格。以温度为例,预测气温与实际气温的误差不超过2℃,才能算准确预报。大家要科学看待预报准不准的问题,尽量用本地的“智慧气象”APP,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会相对更精准一些。

  在县实验三小一隅,有一处校园气象观测站,能检测到日常的气温、风向、地温以及湿度。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县气象局选配了手动观测设备,方便学生进行有关科普实验。

  围绕气象站,县实验三小内还增设了气象科普基地、“听雨阁”气象科普角、气象实验室、手工活作品展,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当天下午,一走进县实验三小的科普基地,大家纷纷被诸如无皮手鼓、穿墙而过、音乐喷泉等各种有趣的科普设备所吸引,纷纷像个大孩子似的动手玩了起来。“哇,这个摇一摇能产生电流的。”“有意思,无皮手鼓用手拍会发出声音。”……一连串的感慨之后,有新媒体朋友表示要带自家孩子来此体验一番。

  小小的校园科普气象站为小学生打开了认识大自然的一扇窗。透过这一扇窗,学生们不但身临其境地学习到气象知识,脚踏实地地检验科学理论,同时也培养出了一种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眼下,正是杨梅、葡萄、西瓜等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天气的瞬息万变时刻影响着作物的生长情况,牵动着农户的心。去年12月底,县气象局将气象服务送进了日月潭农庄,在农庄内购置土地建设了农业自动气象站,温度、湿度、雨量、浅层地温等气象要素一应俱全。针对农业特点,该气象站增添了土壤、水分、太阳光照辐射等要素的的监测,数据实时传送至省气象局,进一步保障农户的利益。气象局运用网络、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平台为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信息。这些服务让农户轻松多了,每天只要看看手机,一天的天气行情尽在掌握,“什么时间防寒保暖,什么时间通风”心里就有底了。

  据了解,县气象局近年来扎实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气象服务。几年来,共建立省级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示范园3个,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单位127个,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4个。

  最后一站,新媒体代表来到了霞关镇瑶洞村附近,参观台风登陆地标志物。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桑美”台风纪念碑,地标雕塑主体由“V”字形立柱、气象标志、金星、飞鸟及腾飞轨迹五部分所组成。大石头边上有历年来在此地登陆的台风相关介绍,文字内容有台风编号、名称,台风登陆的时间,登陆点的地理名称以及经纬度,台风登陆时的强度,最大记录风速,台风过程风雨影响及致灾情况等。

  据介绍,该纪念碑雕塑底部是由“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字形立柱并联组成,寓意着苍南防台抗台工作的节节胜利。“V”字形立柱上用四个红色的环牌标注台风登陆时间、编号和名称。

  据了解,由于地处中纬度,苍南常年受南北天气系统和东西风环流交互影响,是我国沿海气象灾害影响最为频繁而严重的区域之一。各种气象灾害中,以台风对苍南的威胁最为严重,其次是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浙江的41个台风中有7个台风在苍南登陆,占六分之一;影响苍南的台风共有182次,平均一年3次,造成严重影响的共有68次,平均一年1次。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分别是1990年、1994年、1998年与2005年,一年之内均受到5次台风影响;一年内因台风造成灾害次数最多的达3次,分别是1959年、1994年、2005和2007年。

  年0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苍南霞关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和风速两项指标均为建国以来最强,我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江南、马站、藻溪三大平原全部受淹,64万群众受洪水围困,100多万群众财产受损,42万亩农作物受灾,通讯、电力、交通基本中断,大部分工矿企业停产,全县房屋倒塌20310间,严重破损毁坏45469间,全县因灾死亡153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1.24亿元。

  多年后,为记录这段历史,加强防台减灾科普教育,增强社会公众防台减灾意识,我县在霞关港口附近的瑶洞村自动气象站边建立起台风登陆地标志物,旨在铭记灾史,警示后人,以及起到气象科普教育作用。

  一路参观后,新媒体代表们感慨对苍南气象有了直接而又深刻的认识,纷纷为苍南近年来的气象建设新成果点赞。不少人表示,回去之后要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多为苍南气象做做宣传,加大气象科普教育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走进气象、了解气象。

Copyright © 2016-2021 华体会体育电竞技赛事官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93136号

联系邮箱:ufochn@foxmail.com